【独家采访】民族英雄杨靖宇家的初心传承
2019-08-21 16:57 来源: 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编者按: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之际,8月9日,河南省纪委《廉政周刊》手机报编辑来到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家中,面对面与将军的后代话初心、谈家风,将军及其后代的革命信仰、忠贞信念、奉献精神,令人感动。新时代,我们要激活这些文化因子,将之融入到行动中,不断传承,永葆初心。

杨靖宇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因民族英雄杨靖宇牺牲于此而得名。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他离开老家远赴东北,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第一路军总司令等职。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率部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

舍生取义诠释初心

马继民向笔者讲述,“随着抗日联军势力的不断壮大,日军感到十分恐惧,在1938年下半年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并以万元巨金悬赏杨靖宇头颅。日军也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爷爷坚定地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东北抗联的斗争是抗战中最艰苦的斗争之一

杨靖宇部与日伪军之间最残酷的战斗在1939年严冬展开。当时,抗联的补给生命线——密营,已悉数被敌人破坏,在零下40℃的严寒和风雪天气中,斗争更加艰苦。在最后最艰难的抗争中,有的同志建议杨靖宇撤退到苏联或躲到长白山,他婉言谢绝。“哪怕剩下一个人,也要坚决抗战到底。”

“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爷爷率领抗联将士先后歼敌18万余人,牵制60万关东军不能南下入关作战,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日战争。”马继民说。

1940年2月23日下午,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壮烈殉国,年仅35岁。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我曾试过,用雪裹着棉絮,根本咽不下去。人不到那种饥饿程度,是根本吃不下去的。”马继民哽咽道。

一块桦树皮承载初心

直到杨靖宇将军牺牲,家人还不知道威震四方的抗日英雄就是自己的亲人。1951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杨靖宇抗联时的老战友、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的冯仲云等人来到确山县李湾村马从云的家中,才确认杨靖宇就是马尚德。

“传家宝”——一块桦树皮

1958年2月23日,大雪飘飘,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儿媳方秀云来到吉林,从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带回一块桦树皮。从此,这块桦树皮就成了传家宝。

方秀云在世时,经常拿这个树皮教育后辈们要能吃苦。家里最困难那些年,方秀云有时会把这块树皮拿出来,抠下来一点嚼一嚼说:比起你们爷爷奶奶受的苦,咱现在这真不算啥。爷爷是爷爷,你们是你们,不能张扬,低调做人。

如今,这块桦树皮已经在马家存放了六十个年头了。“母亲生前总是拿着桦树皮教导我们,咱是抗日英雄的后代,不能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要勤奋工作,为爷爷争光,不给先辈抹黑。”马继民说。

九字家风传承初心

在马家人心中,都有一个信条:杨靖宇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但绝不是我们可以依赖的资本!“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成了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

1964年8月,马从云因公牺牲,年仅37岁。此时,方秀云刚怀马继民三个月,身边还带着最大14岁、最小只有5岁的4个孩子。一家人上学、吃饭,主要靠马从云每月几十元的抚恤金,很困难。方秀云没有正式工作,在集体工厂上班,工资很低,下了班经常要靠匝手套、穿货签、给别人看孩子赚零用钱补贴家用,但是从来没有向组织伸手要过特殊照顾。

2005年,马继民到吉林省白山市参加杨靖宇诞辰100周年、殉国65周年纪念大会时,靖宇县希望聘请他挂职担任县长助理,协助当地发展红色旅游。为此,方秀云专门召集全家开了一个会,她说:“如果是商业行为,为个人谋私利,就是给将军抹黑,决不能去;如果是为将军当年奋斗、牺牲的地方群众谋福利,作为后人应尽这份力。”

马继民说,“杨靖宇”这个名字,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压力,它让我们不敢任意而为。身份可以不提,但是不能回避,更不要忘记!骄傲深埋于内心,责任扛起在肩头。

“爷爷赶走日本人的理想信念,抛弃生死的爱国情操,不畏零下40℃的吃苦精神,不惧牺牲的奋斗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后代人。无论学习、生活还是工作,做好自己该做的,就是对爷爷最好的继承!”马继民坚定地说。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冲锋啊我们的第一路军,冲锋啊我们的第一路军!”唱着爷爷曾经唱过的军歌,马继民眼神里满是坚毅。(尹倩)

责任编辑:   李先铎